《於易水送人》
[唐]駱賓王
此地別燕丹,壯士發沖冠。
昔時人已沒,今日水猶寒。
《於易水送人》是唐代詩人駱賓王創作的一首送別詩。這首詩的寫法非常突兀。題為易水送人,詩文實則沒有絲毫敘述詩人與友人別離,送別的朋友是何許人也?詩首不見別情依依與送寄感念等內容,而是直入史事。
「此地別燕丹,壯士發沖冠」。易水位於燕南趙北,地處兩國交界。河風涼涼,太子丹於此地岸高處為荊軻送行,周圍送者、行者身著白色冠服。臨水握別,黯然銷魂,無語凝噎。不言自明,荊軻此去秦地,無論成敗,皆是一死。
荊軻義舉是壯士之死,為國家存亡慷慨赴死。一條易水生死相望。氣氛凝重。忽然友人高漸離擊築,荊軻附和緩歌:「風蕭蕭兮易水寒,壯士一去兮不復還」。
此情此景,送者、行者見之聞之無不悲憤,愴然淚下。在大家垂淚涕泣送別中,荊軻登車而去,頭也不回。英雄的悲歌感染了送行者。他們拭淚站定,化悲慟為力量,怒發沖冠,雙目圓瞪。
駱賓王送別友人的地點也是易水。詩人將今時今日易水送人的情景與太子丹送荊軻入秦之事交融。駱賓王送別的友人是誰?我們不得而知。拋棄俗常離愁書寫友人送別,此人想來一定是他肝膽相照與誌願共通的親密摯友,否則誰會輕意向別人表露自己的情懷與誌向。
他們可能要共謀大事。此詩寫作時,駱賓王遇赦出獄不久,側身於幽燕一帶的軍幕中。駱賓王在易水想起荊軻為國家存亡、不畏強秦的壯舉。他曾多次上疏諷諫,觸忤武則天,被誣下獄。他亦在期待時機,匡復李唐王朝,幹出一番事業。
駱賓王與荊軻身上都有一種甘願為國犧牲奉獻的精神,這種心神相通,千載猶存。
「昔時人已沒,今日水猶寒」。荊軻刺秦終究失敗了。「笑顧武陽」「圖窮匕見」「秦王繞柱走」「倚柱而笑,箕踞以罵」等刺秦情節至今仍然廣為流傳。成就一項偉大事業極為艱難,今人同樣亦會感慨。
荊軻刺秦為什麽會失敗?有人說太子丹生擒秦王簽訂條約的想法太過於天真,導致荊軻刺秦行為受限;太子丹催促甚急,荊軻只得帶領秦武陽離燕赴秦,慨然踐諾。
各種現實要素復雜影響事情成敗,詩人不禁想起自身宦海沈浮遭際,現實事事維艱。我們反觀駱賓王前期作品《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》的「不學燕丹客,徒歌易水寒」,強烈建功立業思想轉變為暗待時機匡復李唐王朝,「昔時人已沒,今日水猶寒」沒了慷慨激昂,多了壯士暮年之氣。
《於易水送人》詠史喻今,詩人感詠荊軻刺秦壯舉,欲逐宏圖偉業的氣魄,籍此共情自身憤憤不平與沈淪壓抑的際遇,筆調蒼涼,蕩氣回腸。
荊軻令人感動的事還有很多。被太子丹懷疑能否堪此重任時的堅定、以生死報答顛沛流離人生的知遇之恩,為什麽人們只論成敗呢?(文/王宜楷)
發佈留言